English

主业坚挺、副业繁荣、人和万事兴

2001-04-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红娟 我有话说

自1982年1月成立至今,建社20年来,安徽教育出版社已由当初的年出书20余种发展到现在的上千种,累计出书计10亿册。在不断推出好书的同时,力求双效俱佳,并形成以优秀地方教材、青少年科普读物以及美学、文学学术著作等为特色的优秀图书群,在国内享有良好的口碑。截止到2000年底,皖教社已出书上万种,发行10亿多册,创利近6亿元。其中,1999年出书1012种,实现利润1.03亿元;2000年出书974种,实现利润1.11亿元,虽然出书总数有所下降,但一般图书的比重上升了。记者一趟合肥之行,印象最深的还不止是这些绝对数字,而是一种辛勤耕耘的气象:资产总值累计达3亿多元;拥有50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3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16000平方米的仓库;上下级部门之间关系协调,职工综合素质高;主副业并举、互动发展策略收效显著;一些新的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正在积极筹措之中……

安徽教育出版社在中国出版界的声名鹊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成功出版了《朱光潜全集》、《宗白华全集》这两位现代美学宗师的文集之后,皖教社积极尝试挖掘选题的文化信息含量,努力形成书系特色,成立以美学为主要特色的出版项目。于是《邓以蛰全集》、《蒋孔阳全集》、《常任侠文集》被有序地组织出版,之后又有《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研究丛书》、《走出古典———中国当代美学论争述评》等相继推出。一时间,有“美学图书以皖教社为著”的称誉。美学书系渐成品牌后,皖教社又在古典文学经典作品的基础上,相继推出《中国诗学通论》、《中国散文学通论》、《中国小说学通论》、《中国戏剧学通论》等中国文学学研究丛书。在讲求品位和特色的同时,皖教社还特别鼓励具有原创精神与知识内涵的图书的开拓,出版了《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意象探源》、《文学象征论》、《艺术个性论》、《模糊艺术论》、《天地人巨系统论》、《科学创新论》等一大批高质量的原创作品,颇受学界好评。

进入新世纪,中国所有的教育出版社面对的是“减负”和“入世”的双重压力,为此,皖教社进行了以人为本、完善内部机制的多项改革。据曹露明社长介绍,改革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的———激活人才因素,以效率和效益为着眼点,结合全系统,深化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引进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实行全员聘任制,社级领导和科室负责人均实行公开演说、竞聘上岗,通过制度约束和奖优罚劣的真正兑现,建立起激励和监督双重机制;全力拓展发行网络,自办发行渠道越拓越宽,特约经销店覆盖全国,使皖教版图书深入各地;把主业(出版)坚挺、副业(多种经营)繁荣的模式夯实、完善,盘活现有资金和资产,使其充分发挥效应,积极稳妥地向旅游、纸张、印刷等产业进发,进一步引进现代出版集团的经营模式;加强办公现代化建设,开辟电子出版物新领地。曹社长还说:“在出书方向上,除继续保持原有的品牌特色外,我社还大力开拓雅俗共赏的畅销书、常销书,如近年来叫好又叫座的“发散思维”系列丛书,就是社里倾注全力精心组织的一套精品教辅;同时,恪守‘倾情学术’的出版理念,设立学术出版专用基金,遴选海内外学人的原创精品,着力塑造新品牌;另外,加强与海内外出版机构的横向交流与合作,把版权贸易作为重点领域拓展。如近期引进的台湾联经公司的《亲子系列》、《不思量自难忘———胡适给韦莲司的信》、《论学谈诗二十年———胡适杨联升往来书札》,都是前景看好的项目。”

安徽教育出版社经济效益连续多年位居安徽出版系统榜首和全国同行业前列,在社会效益方面也硕果累累:皖教社有600多种图书获得省级以上优秀图书奖,其中《心灵长城———中华爱国主义传统》、《中华三德歌》、《起点———中国农村改革发端纪实》等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宗白华全集》、《中国诗学通论》、《惯性约束核聚变》等荣获国家图书奖;《朱光潜全集》、《中国解放区邮票史》、《院士思维》等荣获中国图书奖。通过与曹露明社长的一番访谈,不难找到答案,如此骄人的社会效益得益于安徽教育出版社的两个坚持,即坚持高品质、高质量的学术著作的出版;坚持为积累祖国的传统文化而尽心尽责。在学术著作普遍不被看好的年代,安徽教育出版社对学术的倾情倾力在国内学术界几乎是有口皆碑的。曹社长说,正在紧张制作中的《朱熹全书》(16卷,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出版)、《李鸿章全集》(30卷)、《胡适全集》(40卷)、《阿英全集》(12卷)、《周祖谟全集》(10卷)、《冯沅君陆侃如合集》(10卷)、《卞之琳文集》(6卷)、《钟敬文文集》(6卷)等,将是皖教社“十五”工程的精品骨干项目。

以质量为中心,以精品为支柱,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塑造一批能够跨越时空的传世之作,着眼于建成国内外第一流的出版机构,安徽教育出版社需要走的路还很长,然而一个主业坚挺、副业繁荣、人和万事兴的良好局面确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